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今年的,是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開局之年和中國式現代化藍圖鋪展后召開的重要會議。開局關乎全局,起步決定進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將圍繞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挑戰共同破題,求解民生關切的最大公約數,為中國經濟踏上高質量發展新征程積蓄前進的動力。召開在即,本報推出兩會經濟熱點前瞻,敬請關注。 民生無小事,事事連著千家萬戶。證券時報組結合近期經濟民生領域熱議話題,前瞻聚焦兩會十大經濟熱點,期待代表委員們帶來更好的解決方案。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每年在兩會期間公布的工作報告對于經濟增速目標的設定,都會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2023年既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的開局之年,又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前啟后的關鍵一年,還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重要一年,做好經濟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其中,必須要把穩增長放在更突出。穩增長才能穩預期、安、保信心。年初以來,隨著疫情防控措施的優化調整,持續實施好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多項經濟指標、多個領域已經感受到暖意,這為更大規模的穩經濟舉措奠定了基礎?梢钥吹,在國內多個公開場合,專家學者和市場機構對2023年經濟增長表現的預期也愈發積極。 從國際來看,在全球經濟增長預期走弱的背景下,知名國際組織和國外投資機構也將支撐2023年全球經濟的信任票投給了中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經合組織等普遍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國際投資機構紛紛上調對2023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測。 召開在即,2023年經濟增速目標的謎底即將揭開。設定經濟增速目標的依據是什么?如何實現經濟增速目標?經濟增速是否會有更好表現?如何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這些問題都會在兩會期間引發熱烈討論。 消費是經濟增長的“壓艙石”和“穩定器”。穩住消費基本盤、促進消費持續恢復和提質升級,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疫情保持平穩態勢,街頭巷尾的煙火氣、川流不息的街道都充分反映全國消費市場較為強勁的復蘇勢頭。我國有14億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穩步擴大,消費復蘇有基礎,具備很多有利因素。 然而,也要看到,消費還受供需結構錯配、收入預期下降等多種因素。因此,如何優化供給,挖掘消費新增長點,托住汽車、住房、家電、餐飲等消費“大頭”,增加居民收入、改善預期,完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等都將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連著經濟,房地產是每年兩會關注的焦點之一。去年房地產業深度調整,中央和地方從供需兩端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助力市場修復,化解行業風險。今年以來,政策效果,部分熱點城市樓市活躍度提升,多城土地市場升溫,70城新房價格指數止跌,一線城市房價環比轉漲;與此同時,房企融資持續改善,發債民企范圍擴大,海外債重啟。這些積極變化能否持續、市場何時真正回暖備受關注。 去年底以來,多個熱點二線城市相繼放松了限購、限貸、限售政策,多地下調了首套房貸利率下限,接下來,一線城市性政策是否會優化?各地存量房貸利率是否會下降?這些也是市場關心的話題。 可以預見,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今年穩地產的任務重大,整體政策料更加寬松,供需兩端除了落實好已出臺的多項政策,還將出臺新的支持政策,全國市場企穩可期。與此同時,中央也將加快落實長效機制,推動行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 就業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是民生之本和社會穩定根基。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嚴峻,國內經濟處于恢復之中,穩就業仍需加力增效。 一方面,重點群體就業壓力仍然很大,青年勞動力調查失業率依然較高,且2023年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到1158萬人,促進青年人順利就業還需多方關注。另一方面,就業市場尚未完全恢復,部分行業以及中小微企業雖然在逐步恢復正常生產經營,但用工需求的恢復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緩解重點群體就業壓力,可鼓勵各類企事業單位積極吸納高校畢業生,適度增加社會公益性工作崗位,增加就業容量。通過提供一對一咨詢、心理健康援助等方式,緩解就業焦慮,并采取補貼的方式開展技能培訓、就業見習、創業培訓等,不斷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能力。同時,加強政策支持,完善青年就業支持體系,促進失業青年盡快融入市場。 此外,穩定市場主體是穩就業的關鍵。要繼續做好助企紓困工作,幫助企業重新提振發展信心,穩住現有就業崗位。通過政策拉動、項目帶動、市場吸納等方式綜合發力,千方百計增加新就業機會。 保就業,就是保住千萬家庭的“飯碗”;穩就業,就是穩民生、穩發展。相信今年兩會代表委員將會圍繞如何穩就業積極建言獻策。 我國經濟能夠創造奇跡,民營經濟功不可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從政策和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 開年以來,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成為各地工作部署的重點,、行勝于言。不僅多地地方官員亮明堅定支持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家的態度,強烈信號,全國31個省區市還在工作報告中提及重點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并將其作為全年多部門的重點工作任務。 作為我國經濟的主體力量,民營企業無疑將成為今年經濟恢復發展的關鍵變量。今年兩會,民營經濟也將再次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對于市場主體而言,好的營商就像陽光、水和空氣,須臾不能缺少。各地方深化商事制度,諸如“辦證難”“辦照難”等公共服務問題已不再是民企發展面臨的突出痛點,準入難、融資難才是當前提振民企信心的關鍵阻礙?梢灶A見,今年兩會期間,不少代表委員將圍繞民企參與市場競爭過程中所面臨的諸多不合理提出提案。 此外,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民營經濟貢獻了我國經濟70%以上的技術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民營經濟對科技創新的持續投入,因此,如何引導民企向技術創新投資也將是值得關注的重點。 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頂梁柱”,國資國企是一項事關全局、事關長遠的重大。黨的以來,從“1+N”系列文件的出臺再到國企三年行動,國企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階段,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和發展質量都有了明顯提高。 2022年國企三年行動勝利收官。國資國企領域重點難點任務獲得新突破,取得一系列重大歷史性。然而,永遠在上,國資國企還有很多“硬骨頭”要啃。當前新一輪國企深化提升行動正在緊鑼密鼓研究謀劃中,正處于建言獻策的重要窗口期?梢灶A見,今年兩會,圍繞如何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核心功能,如何強化國有企業科技創新力,如何更好地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和戰略支撐作用等問題,代表委員將發表真知灼見。 目前不少地方和中央企業主動加壓,已經著手研究本單位新一輪國企行動。抓住窗口期,力爭實現在鞏固深化三年行動已有基礎上,密切結合自身實際,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揚優勢,研究提出本地區、本企業實施新一輪國企行動的思和舉措,下好“先手棋”,需要聆聽更多代表委員的聲音,以推動國資國企向縱深推進。 2023年,積極的財政政策既需要為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提供財力支持,又要保障好財政可持續發展。整體來看,今年財政有望通過適度、溫和的擴張力度來滿足經濟穩增長需要。 今年,我國經濟大概率呈現穩定恢復態勢,企業補繳在去年緩繳的稅費,市場主體預期改善等都為財政收入增長提供客觀條件。多地也在今年的財政預算草案報告中上調了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期。 財政收入預期改善將為今年適度加大支出力度打開空間。在著力擴大國內需求上,不論是強化投資對全社會投資的引導帶動,還是大力提振消費信心,都離不開財政資金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在改善企業預期上,減稅降費一直以來都是改善企業獲得感的重要政策,當前中小微企業還需“再拉一把”,這要求財政減稅降費支持力度不能滑坡。 但在另一方面,近年來疫情等不利因素造成的地方財政收支緊平衡態勢與債務風險亟待改善,土地財政難以為繼后對地方財政收入的沖擊以及當前依然嚴峻復雜的國內外宏觀經濟,都對今年財政收入端帶來了不確定性。 綜合來看,今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在穩增長、兜民生、防風險等多重因素考慮下,需要優化統籌財政赤字、專項債務、財政貼息等各項財政政策工具。因此,如何“排列組合”財政政策工具,在保障財政可持續的同時實現適度、溫和的財政擴張,或成為今年兩會代表委員們的討論重點。此外,諸如企業需要哪些減稅降費政策、財政資金如何“好鋼用在刀刃上”、財政怎樣過“緊日子”等歷屆兩會熱點討論話題相信也不會缺席。 今年貨幣政策繼續維持穩健基調,精準有力的政策取向意味著貨幣政策一方面將繼續發揮好“精準滴灌”政策效能,支持重點領域,另一方面將繼續保持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隨著經濟運行回歸正常軌道,貨幣政策逐漸轉向正;,但考慮到當前寬信用的趨勢尚不穩健,流動性并不具備收緊的基礎。另外,在財政政策適度擴張的背景下,貨幣政策還將為財政擴張創造適宜的流動性。 今年,貨幣政策還將繼續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和持續性,以推動信貸擴張,引領經濟回升?紤]到經濟持續向好修復,但不同行業復蘇程度冷熱不均,貨幣政策有望積極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作用,人民銀行或新設立或者增加相關專項再貸款額度,繼續對國民經濟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進行精準支持。 今年以來,人民銀行已延續實施碳減排支持工具等三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并明確將繼續加大對普惠金融、綠色發展、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接下來,相關領域的結構性政策工具是否延續、如何加碼?怎樣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的信貸需求?相信代表委員們將積極分享自己的真知灼見,繼續擴大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深度廣度。 隨著全面注冊制的各項制度規則發布,市場對于注冊制的關注度在持續升溫,將成為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熱議的重點。 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是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客觀要求。隨著資本市場加速,全面注冊制是重要主線,并將進一步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能,對成長型創新型企業的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促進優勝劣汰,提高上市公司質量,重塑資本市場生態,激發資本市場的活力和企業競爭力,對助力中國實體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更好服務國家發展戰略都具有積極意義。 注冊制的本質是把選擇權交給市場,強化市場約束和約束,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讓發行上市全過程更加規范、透明、可預期,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差異化定位為不同規模、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提供更多上市選擇。與此同時,全面注冊制還將對資本市場各參與主體的與行為產生深遠影響。 有不少來自于市場參與主體的代表委員,如何適應全面注冊制下的監管方式的變革?怎樣調整步伐適應市場化的徑?這些都將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焦點。后續注冊制全市場推開,還要經歷交易所問詢申報企業、證監會核發注冊成功批文、首批企業上市交易等多個關鍵節點,希望代表委員們能集思廣益,推動落地生根,促進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經濟好金融才會好,金融穩定經濟才能穩健。切實金融穩定,已成為我國金融監管的重中之重。近年來,金融監管部門按照“穩定大局、統籌協調、分類施策、精準拆彈”的基本方針,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持續推動健全金融穩定長效機制,了金融穩定安全發展大局,為金融業持續健康發展營造了良好。 當前,我國金融業運行平穩,風險整體可控。但由于歷史性、周期性、結構性等因素共同作用,金融風險仍處于易發多發期。應當看到,我國具有獨特的制度優勢,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金融穩定發展的基礎不會改變。未來,如何繼續促進房地產與金融良性循環?怎樣積極穩妥推進中小金融機構風險處置?如何化解地方隱性債務風險?這些問題都擺在市場參與各方的面前,也將成為兩會代表委員們熱議的焦點。 不久前,《中華人民國金融穩定法(草案)》(以下簡稱《草案》)面向社會再次征求意見。相較于去年4月份的《中華人民國金融穩定法(征求意見稿)》,《草案》更加注重“統籌與協同”,充分利用我國在金融風險化解與處置中的行政優勢,積極推動部門間、行業間以及社會間的協同治理,進一步增加了金融穩定具體工作的可操作性。期待兩會期間相關各方能夠形成共識,構建統籌好發展和安全的金融穩定工作機制,推動金融業的可持續發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